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

令人沉痛的家暴拼圖--《天水圍的夜與霧》觀後感

影展特刊簡介中說是仿照《大國民》的敘事方式,雖然所言不虛,但把這樣的既定印象放在介紹文字中,卻可能讓這種寫實片的一些目標觀眾(如我)卻步。嚴格來說片中只有正敘插敘的手法是類似《大國民》的,對白其實很寫實平民化,不似《大國民》的機鋒處處且多中產知識分子嘲諷口吻。也不似《大國民》引用很多紀錄片式的剪報片段(穿插在黑白片中硬是加強了嚴肅冰冷的氛圍)。無論如何,我是衝著影評人說「看了之後會讓人很想做社運」這句話才去的。很好奇是怎樣的一部片會讓人在這時代對社運重新燃起熱情。

片子是以檢方對多位證人(與檢方)的證詞場景為敘事主幹(雖然開場是關於主角曉玲和丈夫李森慘案發生前的生活互動插敘)。最先是住在隔壁的鄰居歐太太,後有在庇護所的好姊妹阿莉,中間穿插女主角曉玲的大妹(因其與姊夫幾年前的曖昧過往),最後則是兇手李森(與前妻所生)的兒子。其中最討喜的當然是阿莉(由灑脫大姊風見長的港星羅慧娟飾),從曉玲被李森趕出家門,入庇護所的第一天被賓妹(菲律賓女性的簡稱)欺負時就仗義出手相護,簡直就是軟弱的曉玲身邊的守護神。直到出事那天才因曉玲堅持要自己去找丈夫李森,阿莉才沒能陪著,可也就因此發生了慘劇。

在全片黑暗沉痛的氛圍中,幾乎只靠穿插庇護所中,庇護人之間相互照護的溫暖情節才能稍見光明回暖,如:半夜曉玲丈夫李森奪命連環call,室友抱怨鈴聲吵睡不著,阿莉體貼地說沒有人來這裡第一天是睡得好的; 大家急忙且熟練地幫羊癲突發的室友,塞毛巾入口(避免不慎咬舌致命)等等。而在證人審訊中,很自然是阿莉向檢方的仗義直言幾幕,令人印象最為深刻--「曉玲很倒楣,兩次進來有要事時社工都不在,而我們這些庇護人沒有社工陪同,警察根本不想理。」接著又激動地說「警察出事前怕事,任曉玲苦苦哀求亦未陪同前往(丈夫李森處),事後又護短,說曉玲並沒來報案。這是人命關天啊,警察先生!!」寥寥數語道盡對黑心官僚的沉痛控訴,輔以倒敘情節中曉玲的痛苦無助的畫面,雙線敘述導向全片最令人心痛的覺醒--冷血、官樣行事的警察(竟要曉玲出事時,再打電話來)無疑是社工人手嚴重短缺的社會現況中,更令人心寒的家暴幫兇。只因「清官難斷家務事」這句深植人心的腐語嗎?

曾聽某些女性主義友伴說不喜歡許鞍華導演(即使是人文關懷路線),其實個人沒看過許導演的其他片子。不過,由此片看來,某些有點濫用寫實,太不人道(暴力畫面濫用)的部分的確較難令人所喜吧!!劇情因為是描述家暴,一些丈夫虐打妻女的血色暴力畫面自是難免,但有一段欲交代李森殘暴本性的情節就令人不敢恭維了--在關於李森在曉玲的四川老家幫家裡蓋新房的那段:一天因曉玲母親說李森未給生活費,無法為工作中的李森夫婦供餐,李森卻回去當著曉玲眾家人的面活活將綁在布袋中的狗打死,一次血淋淋交代也就夠了,沒料到等片子接近尾聲,逼近李森滅門情節時,竟再出現一次,突然有在看《XX叉燒包》的感覺。

在整個事件中(依導演給予的線索),曉玲四川老家那對顢頇、把女兒當搖錢樹的父母,又何嘗不是幫兇?當曉玲母親明明看到李森眼睛打量著二女兒露出曖昧神色,又看著大女兒有孕的身影,竟還能對色重心殘的李森說:「一切照您的意思,您看著辦吧!」導演意圖還原一件兇殺案全貌的社會企圖實在令人不容小覷。

還好還是強迫自己起了早去看這片,雖早知會是部讓人看了很難過黑暗(我不知那算不算「沉重」)的電影。總之慶幸自己看了一部這樣令人義憤填膺、可能不只發生在弱勢女性身上的、一個需要持續關心與反思的故事。

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

我不知道的真智慧--《儀式》觀後感

與其說《儀式》是講女性結盟的電影(不知為何,某影評人在選片指南竟如此介紹),不如說是一部讓中產階級坐立難安(寒毛直豎)的電影。

片子開場於女主人停好車從咖啡廳外進來,與準女佣蘇菲進行簡單面試的場景。蘇菲開門見山便以「工作再多都不怕」的簡潔陳述表達對此工作的強烈意願。對比於女主人的八面玲瓏與故作大方,蘇菲在第一幕表現的堅毅沉默(甚至咬字略顯吃力笨拙)即給觀者瀕臨窒息的深刻印象。籠罩此角色的迫人氛圍亦為全片持續帶來不寒而慄的伏筆。

被迅速面試通過並隨女主人到家中上工的第一件事,就是有了自己的房間。並且最重要的--享有一台讓她可以獨看益智搶答節目的舊電視。片中不時出現蘇菲在工作告一段落,回到房間關起房門的放鬆時刻--接著的動作便是打開電視,專注觀賞益智節目的神情。只是,往往在蘇菲獨處房間的片段,那聽來略突兀的大提琴低沉配樂便開始響起--直到故事進行到後段才知這意義幽微的配樂,似乎是導演為暗示蘇菲神秘的心理面而安排。這刻意提示觀眾融入懸疑佈局的設計,令人略覺生硬(片中小缺點),不禁想:若須迴避文字面(蘇菲是文盲),是否有其他表現心中幽微 (黑暗?)且更能達意的方式呢?

伊莎貝雨蓓飾演的郵局女工珍,則是粗魯無文到出神入化、令人匪夷所思的境界。包括:當蘇菲拿著大字不識的訂貨單,請她幫忙打電話叫貨時,順手將口中口香糖取出,黏至辦公桌緣下方--等講完電話,又把口香糖餘渣放回嘴裡嚼的順手動作,令人噴飯也不禁唏噓。上流社會可以一邊吃著佳餚,一邊引用牛頭不對馬嘴的哲語吟詩作對,並留下一堆可做窮人好幾餐的殘羹;而社會邊緣人的珍卻連嚼口香糖都如此榨盡,兩者差距簡直天壤之別!!或許若不藉此類細微諷刺的情節交代,便難以合理化珍常藉郵局工作之便偷拆主人一家的信和包裹的舉動;也難以鋪陳出故事最後瘋狂惡搞,殺了男主人後索性殺了全家的不可收拾結局吧!!最後一根稻草在於:男主人竟因蘇菲隱瞞自己是文盲決定開除她--通報者正是看似對佣人最體恤開放的女兒,只因蘇菲威脅將把懷孕的祕密(偷聽她與男友電話而得知)告知父母。顯見體恤開放的檢視通常只針對他人--蘇菲初進門時,女兒即對她說「別對他們太好,讓他們得寸進尺」,並不時檢視家人--而當自己的利益受威脅時,之前的體恤開放則馬上拋至九霄雲外。亦顯得女兒在知悉蘇菲是文盲當時,向蘇菲表示「父親會花錢送她去上學習字」那段話的偽善。綿密的多面交疊敘事讓簡單的正邪善惡判斷失效,留下的是肇因於貧富鴻溝,剪不斷理還亂、價值觀互相傾軋--終至無法挽回的遺憾。

旁座觀眾不禁直呼:「請到這樣的女佣,真可怕!!」--時正進行「蘇菲和珍在主人臥房中惡意破壞撕碎衣服」的劇情--意外走向的確不禁令人對影片認知(固有價值觀)的翻轉(崩壞)有所感。究竟偽善的是片中一家或是觀者呢?這樣和觀眾冷笑以對,究竟是導演本意--還是弦外之音或無心插柳呢?也只能問導演自己了。但常常就是得藉這種「急轉直下,沒得商量」的情節,才誘使人回頭去思考那些看似被細緻運作的人權邊界吧!!就像前段所述雙重標準的女兒或「以無合約之由任意解雇蘇菲,還自鳴於自己仁慈」的男雇主--文盲只是表面的理由,和屢次(並慫恿蘇菲)偷窺家人(難堪內容)的珍過從甚密才是主因。

珍意外燙死女兒的過去,在兩人最後驅車往雇主處的路程中終被說明;而蘇菲縱火(殺父)的過程或原因--最後卻仍是迷霧--因文盲無法(或難以)文字表達!!主人(或女兒)曾向蘇菲提及她的名字sophie是智慧的意思,蘇菲以慣有口頭禪回答:「我不知道。」便昭諸了「沉默是金」這句智語亦是全片題旨--當車行到雇主庭院外,蘇菲卻要珍停在小路就好(全片令人費解的伏筆--是為暗示蘇菲對珍的暴戾或不負責早已看在眼裡嗎?);最後全家死於(珍的)槍下,珍拍拍屁股走人(帶走那不知槍殺全程已被錄音的錄音機),卻要蘇菲留下來收拾殘局(這才想到蘇菲其實很可能因「縱火嫌疑犯」的身分一直被珍半勒索著,又有何「女性同盟」之有?)--回到車上,再因車子要命地發不動(又無路燈)而意外被車攔腰撞上慘死(駕駛此車的人正是那位罵珍的教會神父)。警察聞訊而至,按下錄音機播放鈕,莫扎特的〈喬凡尼舅舅〉儀式般配樂(片名寓意所在?)伴著珍粗魯狂戮的聲音開始播放,蘇菲亦已收拾完槍殺現場出現在旁。觀眾或許以為接著會看到警察拘捕蘇菲並將她銬上手銬--但隨著錄音機播放結束,看到蘇菲安然自若的最後一個鏡頭,才恍然大悟:真正貫徹「查無證據」的才是蘇菲(錄音中沒有她的聲音),且從頭到尾真正殺人的只有珍(雖然嚴格來講蘇菲仍算從犯)--不得不佩服導演一以貫之對那句「我不知道」的闡述。

便是這般絲絲入扣的功力,使得看完一遍後仍不時發現多處「大智若愚」須待重看時,聚精會神反覆玩味!!似乎文字和語言帶給人們的虛矯和獨斷才是導演真正想嘲諷的--不論附庸風雅、假仁假義(主人一家)或粗魯妄斷(珍)--人們在自以為是真理時,展現的都是同樣的傲慢。惟有幸覺知並遠離文字所帶來桎梏(人們自以為的狹義律法)的人,才能被賦予對人性最真切的洞悉--一種名之為「智慧」的人生旅程。

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

電影導演方法-劉森堯L6(End)

2005.6.2 19:00

《佛洛伊德傳》(立緒)>>精神分析最佳入門
侯麥:1970《下午之戀》(道德故事系列之最後一部)>>探討忠誠與背叛
「新浪潮」的特徵: a反拍>>反蒙太奇 b.題材>>

電影稱之為綜合藝術,因其涵蓋了:
1. 文學.心理.政治.社會學>>理論面
2. 文學.美術.音樂>>技術面
所以一個好的影評勢必要綜合這以上的學養,才寫得出深刻的影評,而不只是觀後感而已.
侯麥: 《獅子的象徵》(1st)(在楚浮等人中年紀最大,大十歲左右,文筆亦最好)
荷索: 「拍電影要的不是錢;而是勇氣與忍受屈辱的能力。」

左岸
楚浮(-1984) 《四百擊》27歲得坎城影展
高達《六人行不行》《斷了氣》:劇場的前衛表達觀念,from<布雷希特>.
李維特
夏布洛
侯麥::自寫故事>>寫成劇本(《穆德之戀》道德故事1st)

右岸
亞倫.雷奈:大器晚成(當其他新浪潮健將準備隱退之時,開始大放光芒,約
1980-1990年代拍了近二十部片,平均1部/年)
路易.馬盧
新好萊塢受新浪潮啟發
布雷希特<勇氣媽媽><四川好女人>運用象徵主義(靈感源自中國的平(京)劇)

後設電影
《追殺比爾2》>>打破時空邏輯(《追殺比爾1》=戲謔日本武士片)
《法國中尉的女人》
《悄悄告訴她》
後設電影策略(約略有四):
1.”故事中故事”的敘事策略(卡爾維諾《如果在冬夜,一個旅人》)
2.打破時空慣性(時空的粉碎)
3.戲謔(滑稽模仿)某些電影
4.作者跳進故事本身: 《尤里西斯生命之旅》《歐蘭朵》
戲謔歷代以來各種文本或當代流行文體.

目前世上最優的後設電影導演:
1) 阿莫多瓦
2) 王家衛《花樣年華》
3) 塔倫提諾(曾任錄影帶店員) 《追殺比爾》系列《黑色追緝令》導演

電影導演方法-劉森堯L4及L5

2005.04.28 19:00

安德烈.巴贊(創辦《電影筆記》)
作者論(重新挖掘美國舊好萊塢的重要導演)—帶著強烈個人意識型態在創作電影.

義大利
新寫實主義>>一種潮流,強烈人文精神的潮流
寫實主義>>一種電影理論

偉大文學作品的判斷規則:就是「此部作品是否已把人定義了,..」
4/28《單車失竊記》cf. with 5/12印度電影(by Ray)
蒙太奇基本要素>>特寫
描寫無助的處境,失敗的人生>>十九世紀,左拉
描寫性格導致的個人失敗>>哈代
最偉大(最好)的題材>>描寫人類無助的處境
隱喻(metaphor?)與反諷(irony)
義大利人的習性和中國人有幾分相似 cf. 《永遠的一天》
《1900》貝托魯奇,描寫1900年以來至二次大戰,義大利和共產主義的關係(長4hr 或6hr)

2005.05.12 19:00

《電影批評..》>>收錄Ray(Rei?)之文章(1950年代)
(Ray到倫敦當六個月特派員,看了99部movie,看《單車失竊記》之後,大受震撼.
《黃土地》描寫大陸農村赤貧狀況.
Ray>>”阿普(Apu)”三部曲

佛洛伊德《超越快樂原則》首次探討「創傷」主題
Cf. 《西線無戰事》(戰後,by 雷馬克,探討「創傷」最深刻)(志文出版)
Trauma(創傷)>>fixation(固著)
《兒子的房間》《人間有情天》—精神分析,”創傷”的治療需要契機.

50年代大師(點破盲點)
1. 柏格曼《野草莓》>>影史十大佳片之一(forever)
《假面》《沉默》《秋光奏鳴曲》
《傀儡生命》(精神病個案分析)
2. 費里尼《8 1/2》《大路》《鬼迷茱麗》
3. 黑澤明《羅生門》《生之慾》《紅鬍子》
>>《佛洛伊德傳》(立緒,3大冊)(必讀)
4. Ray
5. 布紐爾《怨婦》《朦朧的慾望》
6. 安東尼奧尼
《過客》《慾海含羞花》《情事》《愛神》(第三段,2005)
7. 維斯康迪
《無辜者》《魂斷威尼斯》《郵差總按兩次鈴》>>《對頭冤家》
>>(西西里島) 《大地震動》
8. 希區考克《驚魂記》《美人計》《奪魂索》
9. 羅塞里尼(主張不剪接,非常反蒙太奇)

法國新浪潮先驅(導師)--尚.雷諾《》、「,。」
安德烈.巴贊盛讚尚.雷諾的電影(著《電影是什麼》,遠流)

費里尼《大路》
「場面調度」對”長拍鏡頭”非常重要.

補充:
阿普的故事-2: 《不屈者》(坎城,最佳影片)描述母子相依為命的微妙情愫.
Note:1.印度是世上電影最爛的地方,而Ray的出現,恍若鶴立雞群,感動西方人,成為1950年代讓人耳 目一新的印度導演.
2.通俗劇能拍得令人感動而不濫情,則為成功之作.

小津安二郎的電影>>描寫(鰥夫)父女相互依賴的情誼
托爾斯泰擅於描寫死亡>>《戰爭與和平》《安娜卡列尼娜》

電影導演方法--劉森堯 L1

電影導演方法--劉森堯 L1

愛森斯坦(默片時代)開創了「蒙太奇理論」:《波坦金戰艦》

Film Language
詩學(poetics)>>創作的方法
文法>>展現的風格
寫實主義理論>>「長拍鏡頭」理論(long-take)
《奪魂索》(The Rope,希區考克,從頭到尾一個鏡頭,反蒙太奇的極致)
侯孝賢的電影基本上就是反蒙太奇,反剪接的.
100呎膠卷:=9min影片(一般好萊塢影片,約90-120min片長)
約40-50場,900-1000個鏡頭
侯孝賢《戲夢人生》僅20多個鏡頭>>”One-Scene,one-cut”(一個場景,一個鏡頭)

1928-1940 默片時代
1940 新寫實主義
1950 法國新浪潮
1970年,電影受到電視威脅的時代(電影危機的時代)
陷入困境後,翻轉過來,反而是一個輝煌的新時代
1970年>>New Holleywood 承襲的是法國新浪潮運動
(而迥異於舊好萊塢,studio system 影棚作業方式)
《航站奇緣》完全是搭景出來的(照著甘迺迪機場的景物去拍)

New Holleywood代表性人物
1. Francis Ford Coppola 柯波拉
《The Conversation》>>《現代啟示錄》
《教父》刷新了《亂世佳人》的票房紀錄
2. Steven Spialburg 史蒂芬.史匹柏(26歲即以《大白鯊》成名)
3. Martin Scorcece 馬丁.史柯西斯
《紐約黑幫》《神鬼玩家》《紐約紐約》《再見了.愛麗絲》《計程車司機》
《蠻牛》(1975-2000年 top10十大佳片之一)
Cf.王家衛《花樣年華》top1
楊德昌《一一》,共計兩部華語片進入top10
4. George Lukas 喬治.盧卡斯
5. 達斯汀霍夫曼
《畢業生》(母女亂倫)
《午夜牛郎》男同性戀(強烈男性情誼,深入而細膩,描寫紐約中下階層人物的情感&生活)

特別討論: 《教父》
《教父》觸碰了黑社會背後的人文精神(展現創意)
cross-cutting(交叉剪接)
pararell (平行敘事,同一時間內敘述兩件事,狄更斯小說中常用)
1.相關性(外表上的相關,可一次講完)
2.隱喻的相關性(外表風馬牛不相關,但本質上卻出現驚人的相關)

《教父》中的蒙太奇應用>>
1. 敘事的蒙太奇
按照時空的順序,完整交代初一兩件事的輪廓(完全沒有隱喻性或象徵性)
2. 表現的蒙太奇
交叉剪接,以呈現出a.象徵 b.隱喻 c.反諷
(>>同時也是一部好文學的要素)
Cf.聲音的蒙太奇
《教父》的lesson:如何用最有力量的方式來展現場景
ex.艾爾帕西諾在餐廳殺人的分鏡表--practice
「深焦鏡頭」(deep focus)在《大國民》中表現得最淋漓盡致.

《Mario Puro》(教父》原著)從一段小對話來揭開整部故事的序幕,別具一格,且特別有力量.
Cf.契珂夫最擅長用小對話來作為故事開端--托爾斯泰與契珂夫的對話.

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

2009元旦街頭的奇士勞斯基劇情

在一年的第一天,就遇到自己仰慕已久的人,算是一個好兆頭吧!!

本來只是想去了解這次遊行的訴求,雖然看到她並不意外,但真的沒料到在公視遊行肥皂箱前的人群中會看到她,而且還走到我左前方,還真的跟我打招呼.

參加完公視遊行,趕去HC上班前,沒想到在南陽街的family門口又再度碰見她(真是太奇士勞斯基了@@),我強作鎮定,正視著她(這該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看著她的表情吧),擠出三個字:”買東西.”(其實是剛剛站在遊行的音箱前,耳塞忘了拿下,不想聽到自己的回音,所以說話越短越好),她終於放鬆了在公眾場合總是嚴肅或虛應招呼的僵硬臉部肌肉,露出我從未看過給舊識的自然溫婉微笑,正眼看著我,然後我目送她從我眼前走過,去買大腸麵線,或許老闆都感受到我的好心情了吧!

電影導演方法-L3

2005.04.21 19:00

《電影語言:電影符號學理論》梅茲 著(劉森堯 譯)
新小說的始祖: 《包法利夫人》(福樓拜 著)(評:此書沒有內涵)
電影語言發展的幾個階段:
1. 以愛森斯坦為主的—俄國形式主義
Ps.電影發展與文學發展關係密切
1880-1920 現代主義(Modernism)
1918-1933威瑪共和>>威瑪文化(見《威瑪文化》,立緒,劉森堯 著)
《波坦金戰艦》愛森斯坦(建立電影標竿,20年代的偉大默片)

2. --表現主義(expressionism)>>德國威瑪文化
--超現實主義(surrealism)>>法國
Cf.愛倫坡,果戈里,莫泊桑-->展現人類心靈的黑暗面(before 佛洛伊德)
佛洛伊德自嘆:永遠及不上創作家之一二(關於呈現人心的複雜)

表現主義>>帶有強烈內涵的形式主義(反寫實主義)
虛假的佈景,詭異的燈光,人物…動物性的反應
Cf.若說台灣最偉大的表現主義導演>>蔡明亮(《你那邊幾點》《河流》《洞》)
(類似《卡夫卡的世界》)
《朦朧的欲望》描寫中年男人的性焦慮(布紐爾作品)

3. 1928-1940 1928,有聲電影出現,電影導演必須重新摸索,觀眾亦不太能接受有聲電影,不太懂得拍電影.
1946-1950(時間極短) 新寫實主義(neorealism)>>義大利
與二次大戰後的社會狀況有關,ex. 《單車失竊記》by迪西嘉 ,《洛可兄弟》《大路》by費里尼
Q:是否因為這些富含人文精神的電影,而讓義大利當時免於落入共產黨之魔掌?

形式(特點):
A. 鎖定實景拍攝,揚棄以往的影棚作業
B. 不用職業演員,拍攝前才物色新演員.
是一種狹隘的電影運動,但造成的影響風潮極為廣泛.

內涵:離不開對貧窮的描寫與批判
《羅馬風情畫》,費里尼(費最好的作品之一)
《對頭冤家》維斯康迪(新實主義的first movie)
《大地震動》維斯康迪(以上兩部為所拍最具寫實主義的電影)
《無辜者》(《The innocent》)維斯康迪,批判政府及社會,維之最佳作品


4. 新浪潮運動(new wave)—>法國 1957-1965
Cf. 《電影與導演》,楚浮:「電影沒有好壞,只有導演才有好壞。」
分支:電影批評美學「作者論」(author theory),非常有趣.
承"先"(右列二者):A.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B.美國40-50年代的舊好萊塢
啟後:影響世人至今.
新浪潮的影響:A.香港新銳電影B.台灣新電影C.第三世界電影
↑↓1950以前>>蒙太奇
安德烈.巴贊(Andre Bazin),法國哲學家,把法國存在主義思潮導入電影理論.
創辦《電影筆記》雜誌(世界最重要電影雜誌,迄今發行中),培養高達,楚浮等子弟兵.
《電影是什麼》巴贊著(遠流,必讀)
評《大國民》
評《單車失竊記》(評:為最pure電影,最偉大電影,呈現了人類生活的真實面貌)
>>Realist Theory寫實主義理論及 New Wave成為電影最重要兩大理論之一.
「作者論」的兩大精神:
A. 楚浮說:「我寧願去看好導演拍的壞電影,也不願去看壞導演拍的好電影。」
B. 重新回頭審視舊好萊塢的電影傳統,揚棄學徒制的拍片過程,亦影響了德國的新電影運動.
Cf. 「醫生可以有二流醫生,但藝術家只能當一流的,因為二流就是不入流了。」
成就:
好電影的”運氣”及”客觀條件”影響很多,不同於一般藝術創作.
《上海來的女郎》《大國民》《安柏遜大廚》,by奧森威爾斯(電影天才,但晚年淒涼)